山东飞龙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电 话: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机:13863588378
传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联系人:韩经理
电 话: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机:13863588378
传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联系人:韩经理
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业:如何迈过生死线?
作者:admin 发布于:2015-4-29 4:37 Wednesday
4月27日,中国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工业协会的一季度行业信息通报令人喜忧参半。
喜的是,我国大中型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终于扭亏为盈,去年四季度全行业亏损的阴霾终于散开。
忧的是,行业效益稍有起色,产能就快速释放,一季度全国平均日产粗钢居然创出历史新高,这立刻导致社会库存高企,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厂家实现利润再次逐月下滑。
徘徊在盈亏生死线的中国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工业,对市场供需已经极度敏感,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然而,多家权威机构都表示,中国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的产能过剩将长期持续,国内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市场也将长期供大于求。
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厂家如何才能顺利踩过盈亏生死线、生存下去?“政府之手”又该如何应对“市场之手”?
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从“机会时代”到“经营时代”
“需求疲软、产能过剩,行业由‘‘盛夏’走向‘‘寒冬’,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也必须转变生存之道,抛弃过去一味靠规模、靠产量的老套路,从头学‘‘冬泳’。”中国冶金规划院院长李新创说。
许多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厂家负责人认为,“冬泳”最基本的动作要领,是成本控制。
“2012年,面对全行业亏损的局面,武钢能够守住微利底线,关键在于实施低成本制造。”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认为。每年仅长江运输成本一项,就要比沿海兄弟企业高出30亿元的武汉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集团,在2012年的“寒冬”中居然实现利润17亿元。
以300万吨小产能跻身国内吨钢利润前十名的山东石横特钢,从堵塞“跑、冒、滴、漏”为主的勤俭办厂,正转变为员工积极参与的、依靠技术和管理提升推动成本降低。
改造工艺流程可以降成本。武钢炼铁厂打破传统的高炉“精料方针”,最大限度地增加低品位杂矿及二次资源用量,使铁成本每吨降低约100至200元,全年控制成本约16亿元以上。
推广节能技术可以降成本,2012年唐钢本部利用二次能源发电25.3亿千瓦时,近三年能源成本累计降低40亿元。
此外,加强设备管理、减少备件消耗、减少企业库存,甚至缩减“三公经费”等,都可以降低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对于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而言,成本的减法就是效益的加法,实际上,长期处于粗放式发展状态中的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工业,也的确存在很大的改造空间,有许多潜在的利润增长点。”河北冶金工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说。
李新创认为,自觉加强成本控制,是市场倒逼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起点。“成本控制有底线,要想从根本上提升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的生存能力,必须对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进行全面革新,抛弃单纯以生产为中心的组织形式,转而构建经营效益最大化的组织形式。”李新创说。
事实上,2012年全国大中型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主业全面亏损,非主业发挥了“救命稻草”的作用,依靠非主业尤其是投资收益,80家重点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才实现微利15.81亿元。
“要在险恶的环境中走下去,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就要将对标挖潜工作做到极致,将产业链延伸到尽头,将拓展新市场纳入发展战略,将衍生品运作为避险工具,将市场研究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资深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分析师建议。
“总体上说,在目前需求不足与供给过剩的市场格局下,优势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和劣势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将会加快分化,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一部分‘‘弱不禁风’的企业将在大洗牌中被淘汰。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已从一个机会时代转向经营时代,从过去的‘‘需求性增长’转化为‘‘竞争性增长’。”宋继军说。
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利用市场机制化解产能过剩
虽然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产品已经完全市场化,民营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更是遍地开花,但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的发展始终受到各级行政力量的深刻影响。“面对空前的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产能过剩,光靠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自救,显然不足以解决问题,政府怎样引导应对,也是企业能否渡过危局、转型升级的关键。”李新创说。
一定程度上,唯GDP的行政考核模式,是导致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说。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属于资金密集、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可以大幅带动地方GDP、税收增长。在此驱动下,地方政府通过土地优惠、税收减免、投资补贴等各种方式来吸引企业,甚至利用行政手段对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项目直接干预,造成了投资行为的扭曲和投资预期的改变。有些企业投资不看重项目本身的盈利性和发展前景,而是看重项目背后的土地、矿产等资源。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的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不赚钱却猛投资”现象,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近两年来,在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持续微利甚至亏损经营的前提下,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却持续稳步增长。
其实,早在2009年,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就引起业内高度关注,国家在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抑制产能过剩。可在GDP和税收的诱惑下,许多地方政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仅盲目上马新项目,还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降低了产业门槛,加剧了产能过剩。
李新创介绍,目前的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项目投资审批体制对小企业项目往往放任不顾,造成许多项目未批先建,加剧行业无序盲目发展,导致产能过剩;而对大企业投资项目往往进行严格的审批,且批复周期长,常常导致市场机遇及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时机的错失。
“要想破解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产能过剩,根本出路是要转变政府职能。” 冯飞认为。政府不要再去代替企业管投资、管效益,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和矫正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不作为”。
政府应高度关注地区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严格落实节能环保政策,以此制约和淘汰落后产能,冯飞认为。
李新创建议,政府要为现有产能建立“退出援助机制”。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固定资本规模大、比例高,加上技术复杂性、设备专用性以及就业人员众多等,这不仅使企业主动破产顾虑重重,也令兼并重组成本巨大。对此,政府应当尽快探索在市场公平原则下降低企业破产成本、兼并重组成本的援助机制,此外还要培训失业员工,帮助其再就业。
化解产能过剩,还可以从打开下游消费市场着手。以钢结构的应用为例,美国60万座桥梁中钢结构桥梁占33%,日本13万座桥梁中钢结构桥梁占41%,而我国59万座桥梁中钢结构桥梁占比不足1%。“国家应当尽快完善钢结构应用标准,增加科技投入以尽快提高国产钢结构产品质量和价格。”李新创说。
中钢协常务副会长朱继民说,化解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产能过剩,最终要运用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来实现产业的结构升级。
值得高兴的是,这些意见已经开始逐步落实到政策层面。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有关领导明确表示,将通过“四个一批”化解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产能过剩,即努力扩大国内需求,消化一批;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转移一批;优化组织结构,通过兼并重组整合一批;严格环保安全能耗准入标准,淘汰一批。
“走出去”:从单纯的找矿,变为涵盖采矿、炼钢、销售的全产业链输出
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是我国最早市场化、全面开放的基础工业领域之一。要破解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产能过剩、度过行业“寒冬”,不仅要在国内想办法,还要眼光向外,走出国门“做文章”。
矿石资源受制于人,是我国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成本高企的重要因素,也是促使我国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走出去”的最初动力。较早将目光投向海外的武汉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集团有限公司,以较低的投资额度锁定海外权益资源量数百亿吨。如今小投资换来大回报,武钢已成为全球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制造商中拥有矿石资源量最大的企业。2012年,武钢运回权益矿780万吨,海外资源板块实现利润4亿元。
受国内产能过剩的重压,我国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的“走出去”已经开始由单纯的找资源,逐渐向涵盖采矿、炼钢、销售的全产业链输出发展,以缓解国内市场的经营困境。
2012年出口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5573万吨,同比增长14%;进口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1366万吨,同比下降12.3%。今年一季度,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延续出口增加、进口降低态势,累计出口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1443万吨,同比增长18.8%。其中我国对东盟国家出口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445万吨,占到总出口量的30%。中钢协市场部负责人介绍,这延续了近两年我国对东盟出口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的持续增加趋势,也符合当前全球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消费向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转移的总体态势。
加强与下游企业战略合作,“手拉手走出去”,已经成为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新途径。在国内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市场竞争激烈、下游行业加快“走出去”的大环境下,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与国内下游行业企业实施联合体“走出去”,带动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间接出口。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我国间接出口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约9000万吨,远大于直接出口的5573万吨。
到国外去办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厂家有利时机也已经出现。一方面,我国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工业在国内继续扩大发展的空间已经不足;另一方面,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的发展没有国界,中国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应当勇敢走向国际舞台,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走出去”,既是消化国内产能的重要战略,也是中国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其实,破解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产能过剩的种种努力,就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能不能闯出一条路来,业内、业外、国内、国外的因素都很重要
喜的是,我国大中型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终于扭亏为盈,去年四季度全行业亏损的阴霾终于散开。
忧的是,行业效益稍有起色,产能就快速释放,一季度全国平均日产粗钢居然创出历史新高,这立刻导致社会库存高企,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厂家实现利润再次逐月下滑。
徘徊在盈亏生死线的中国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工业,对市场供需已经极度敏感,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然而,多家权威机构都表示,中国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的产能过剩将长期持续,国内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市场也将长期供大于求。
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厂家如何才能顺利踩过盈亏生死线、生存下去?“政府之手”又该如何应对“市场之手”?
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从“机会时代”到“经营时代”
“需求疲软、产能过剩,行业由‘‘盛夏’走向‘‘寒冬’,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也必须转变生存之道,抛弃过去一味靠规模、靠产量的老套路,从头学‘‘冬泳’。”中国冶金规划院院长李新创说。
许多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厂家负责人认为,“冬泳”最基本的动作要领,是成本控制。
“2012年,面对全行业亏损的局面,武钢能够守住微利底线,关键在于实施低成本制造。”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认为。每年仅长江运输成本一项,就要比沿海兄弟企业高出30亿元的武汉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集团,在2012年的“寒冬”中居然实现利润17亿元。
以300万吨小产能跻身国内吨钢利润前十名的山东石横特钢,从堵塞“跑、冒、滴、漏”为主的勤俭办厂,正转变为员工积极参与的、依靠技术和管理提升推动成本降低。
改造工艺流程可以降成本。武钢炼铁厂打破传统的高炉“精料方针”,最大限度地增加低品位杂矿及二次资源用量,使铁成本每吨降低约100至200元,全年控制成本约16亿元以上。
推广节能技术可以降成本,2012年唐钢本部利用二次能源发电25.3亿千瓦时,近三年能源成本累计降低40亿元。
此外,加强设备管理、减少备件消耗、减少企业库存,甚至缩减“三公经费”等,都可以降低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对于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而言,成本的减法就是效益的加法,实际上,长期处于粗放式发展状态中的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工业,也的确存在很大的改造空间,有许多潜在的利润增长点。”河北冶金工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说。
李新创认为,自觉加强成本控制,是市场倒逼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起点。“成本控制有底线,要想从根本上提升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的生存能力,必须对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进行全面革新,抛弃单纯以生产为中心的组织形式,转而构建经营效益最大化的组织形式。”李新创说。
事实上,2012年全国大中型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主业全面亏损,非主业发挥了“救命稻草”的作用,依靠非主业尤其是投资收益,80家重点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才实现微利15.81亿元。
“要在险恶的环境中走下去,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就要将对标挖潜工作做到极致,将产业链延伸到尽头,将拓展新市场纳入发展战略,将衍生品运作为避险工具,将市场研究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资深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分析师建议。
“总体上说,在目前需求不足与供给过剩的市场格局下,优势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和劣势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将会加快分化,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一部分‘‘弱不禁风’的企业将在大洗牌中被淘汰。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已从一个机会时代转向经营时代,从过去的‘‘需求性增长’转化为‘‘竞争性增长’。”宋继军说。
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利用市场机制化解产能过剩
虽然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产品已经完全市场化,民营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更是遍地开花,但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的发展始终受到各级行政力量的深刻影响。“面对空前的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产能过剩,光靠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自救,显然不足以解决问题,政府怎样引导应对,也是企业能否渡过危局、转型升级的关键。”李新创说。
一定程度上,唯GDP的行政考核模式,是导致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说。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属于资金密集、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可以大幅带动地方GDP、税收增长。在此驱动下,地方政府通过土地优惠、税收减免、投资补贴等各种方式来吸引企业,甚至利用行政手段对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项目直接干预,造成了投资行为的扭曲和投资预期的改变。有些企业投资不看重项目本身的盈利性和发展前景,而是看重项目背后的土地、矿产等资源。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的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不赚钱却猛投资”现象,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近两年来,在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持续微利甚至亏损经营的前提下,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却持续稳步增长。
其实,早在2009年,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就引起业内高度关注,国家在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抑制产能过剩。可在GDP和税收的诱惑下,许多地方政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仅盲目上马新项目,还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降低了产业门槛,加剧了产能过剩。
李新创介绍,目前的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项目投资审批体制对小企业项目往往放任不顾,造成许多项目未批先建,加剧行业无序盲目发展,导致产能过剩;而对大企业投资项目往往进行严格的审批,且批复周期长,常常导致市场机遇及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时机的错失。
“要想破解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产能过剩,根本出路是要转变政府职能。” 冯飞认为。政府不要再去代替企业管投资、管效益,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和矫正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不作为”。
政府应高度关注地区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严格落实节能环保政策,以此制约和淘汰落后产能,冯飞认为。
李新创建议,政府要为现有产能建立“退出援助机制”。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固定资本规模大、比例高,加上技术复杂性、设备专用性以及就业人员众多等,这不仅使企业主动破产顾虑重重,也令兼并重组成本巨大。对此,政府应当尽快探索在市场公平原则下降低企业破产成本、兼并重组成本的援助机制,此外还要培训失业员工,帮助其再就业。
化解产能过剩,还可以从打开下游消费市场着手。以钢结构的应用为例,美国60万座桥梁中钢结构桥梁占33%,日本13万座桥梁中钢结构桥梁占41%,而我国59万座桥梁中钢结构桥梁占比不足1%。“国家应当尽快完善钢结构应用标准,增加科技投入以尽快提高国产钢结构产品质量和价格。”李新创说。
中钢协常务副会长朱继民说,化解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产能过剩,最终要运用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来实现产业的结构升级。
值得高兴的是,这些意见已经开始逐步落实到政策层面。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有关领导明确表示,将通过“四个一批”化解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产能过剩,即努力扩大国内需求,消化一批;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转移一批;优化组织结构,通过兼并重组整合一批;严格环保安全能耗准入标准,淘汰一批。
“走出去”:从单纯的找矿,变为涵盖采矿、炼钢、销售的全产业链输出
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是我国最早市场化、全面开放的基础工业领域之一。要破解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产能过剩、度过行业“寒冬”,不仅要在国内想办法,还要眼光向外,走出国门“做文章”。
矿石资源受制于人,是我国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成本高企的重要因素,也是促使我国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走出去”的最初动力。较早将目光投向海外的武汉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集团有限公司,以较低的投资额度锁定海外权益资源量数百亿吨。如今小投资换来大回报,武钢已成为全球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制造商中拥有矿石资源量最大的企业。2012年,武钢运回权益矿780万吨,海外资源板块实现利润4亿元。
受国内产能过剩的重压,我国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的“走出去”已经开始由单纯的找资源,逐渐向涵盖采矿、炼钢、销售的全产业链输出发展,以缓解国内市场的经营困境。
2012年出口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5573万吨,同比增长14%;进口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1366万吨,同比下降12.3%。今年一季度,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延续出口增加、进口降低态势,累计出口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1443万吨,同比增长18.8%。其中我国对东盟国家出口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445万吨,占到总出口量的30%。中钢协市场部负责人介绍,这延续了近两年我国对东盟出口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的持续增加趋势,也符合当前全球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消费向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转移的总体态势。
加强与下游企业战略合作,“手拉手走出去”,已经成为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新途径。在国内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市场竞争激烈、下游行业加快“走出去”的大环境下,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与国内下游行业企业实施联合体“走出去”,带动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间接出口。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我国间接出口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约9000万吨,远大于直接出口的5573万吨。
到国外去办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厂家有利时机也已经出现。一方面,我国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工业在国内继续扩大发展的空间已经不足;另一方面,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的发展没有国界,中国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应当勇敢走向国际舞台,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走出去”,既是消化国内产能的重要战略,也是中国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其实,破解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产能过剩的种种努力,就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能不能闯出一条路来,业内、业外、国内、国外的因素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