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飞龙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电 话: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机:13863588378
传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联系人:韩经理
电 话: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机:13863588378
传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联系人:韩经理
在并购重组中造就一个中国式的“米塔尔”
作者:admin 发布于:2013-8-31 16:09 Saturday
当年冶金部撤销时。应顺势组建中国的“米塔尔”,然而却错过了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业的一次产业结构调整机会。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业进入了群雄逐鹿年代。经过8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我国最大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也只有年产2200万吨钢的规模。
到现在,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业应该进行结构调整得到了从上到下、从国内到国外的一致认可。
当然,产业结构调整的提出并非始自今日。1998年1月15日,在冶金工业部结束其历史使命前的最后一次全国冶金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了“通过资产重组组建大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而且,还具体提出了产业集中度的目标——“宝钢、武钢、鞍钢、首钢四大集团的产量达到全国总产量的40%”。
当时,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行业是处于什么状态呢?1997年,我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行业盈利企业实现利润仅70亿元,亏损企业则亏损47亿元,净盈利23亿元。23亿元,这是一个庞大的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行业一年的盈利,可见,当时的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的困境有多深。许多企业濒临破产、倒闭的边缘。当时的冶金部不得不提出“落实三年解困规划,抓好扭亏增盈工作”。提出此目标不到两个月,1998年的3月,冶金部撤销了。
随着冶金部的撤销,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业应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造、兼并、重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组建中国的大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集团。但是,结果却是对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行业实行了更加粗放型的管理,将本来可以凝聚的力量化整为零,形成了厂自为战、乡自为战、人自为战、大上内衬不锈钢复合管的局面。可谓群雄逐鹿。到了今日,产业政策也下了,宏观调控也调了,力量很大,决心很大,但乱投资、乱上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仍然难以控制。
从1998年冶金部撤销到现在,8年多的时间里,我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重组搞得轰轰烈烈,但实质性进展却不是很理想,步伐太慢。到2005年,中国最大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宝钢,年产量也只有2200万吨,仅占全国总量的7.86%。不要说前4家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集团占全国总量的40%了,就是前10家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的年产量也只占全国总量的35%,而且前10家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还呈下降的趋势。
当时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行业与美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行业情景很相似。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美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出现了设备老化、产能过剩、结构臃肿、成本上升,行业陷人困境,多数企业连年亏损,一些企业先后倒闭。他们采取的是什么措施呢?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产业结构调整。经过一系列并购重组,美国国内逐渐形成了以美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公司(USS)、国际内衬不锈钢复合管集团公司(ISG)和纽柯钢公司(Nucor)为代表的3大内衬不锈钢复合管集团,它们的总产量占美国国内钢产量的一半以上。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美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业走出困境,也重新确立了其不容忽视的地位。
行业景气下降,产品供大于求,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时候,正是结构调整比较容易进行的时机,比如1998年的情景。
当然,冶金部这种管理模式是应该改变的,但撤销以后应该对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进行更强有力的整合,即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绝大多数都姓“国”,而8年前,几乎是清一色的国有企业。既然是国有企业,按照行情规则,这些企业都应是国有资产旗下的子公司。那么,投资人和所有权就只有一个“人”——国家。即组建中国的“米塔尔”。但是,我们却失去了这个机会。
国际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业重组、购并风起云涌。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重组却步履蹒跚,困难重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很可能又一次失去重组的机会。
与国外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业结构调整相比,我们的步伐显然是慢了很多。20世纪70年代,新日铁合并重组。20世纪90年代,欧洲的跨国合并,成就了阿赛洛。本世纪初,世界范围内的购并重组,米塔尔崛起。
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业结构调整困难重重,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还是利益关系。国家有国家的考虑,地方有地方的打算,企业有企业的想法。这三者关系很难协调,三种利益很难统一。为了各自的利益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互相牵制。当然,在目前的体制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由于工作的关系,记者有机会接触了一些企业及有关方面的人士,从他们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态度及看法,可见难度的一斑:
在一个地区,有两家大中型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相距几十公里。一说起重组来,小一点的企业老总说,我们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干嘛跟他合并;我们是井水不犯河水,我不想吃掉他,他也别想吃掉我;他走他韵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在另一个地区,一家稍小一点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被另一家大型企业兼并了,但是,兼并后两家还是各自独立核算、独立经营、独立规划发展。这位被兼并企业的老总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说:“我们两个企业合并是上级红头文件定下来的。他(指兼并企业)一不给我资金,二不给我技术,我凭什么要听他的。”为了使这个大型企业成为真正的大型企业,结果只让这个被兼并企业的产量报来,“算”进这个大型企业就行,其它一概不管。这样,每月只报产量就算两个企业合并了。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地方政府将自己管辖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划出去,他舍得吗?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在当地都是龙头老大,资金技术密集,是当地财政的重要来源。如果跨地区调整,这是国家愿意看到的,但是,地方和企业想的是以谁为主,谁为次,谁兼并谁。真将自己所管辖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划出去,地方政府的业绩表现在什么地方,没有业绩他凭什么进步?他的财政收入少一大块,谁给他补,他的日子能“滋润”吗?就是企业有积极性,地方政府也不会高兴。除非企业真的活不下去了,成为政府的包袱。
在各种矛盾的交织中和各方利益的牵制中,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之间的组织结构调整又具有了中国特色——战略联合、战略联盟。联合也好,联盟也好,其实那都是纸上的东西,是松散式的。当形势不好,外部压力比较大时,这联盟、联合可能是“牢不可破”的,而一旦形势有变,大家一分手,衣服就扯破。还有,明明是一种兼并行为,为了从心理上不刺激被兼并的企业,小心翼翼想了很多中性名字,比如“重组、合并、联合”等等。
在重重困难中,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业结构调整步履蹒跚,可能会又一次失去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
多种形式的重组购并共存,互相促进竞争,有利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业的发展。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工业协会二届七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谢企华会长指出。目前国际上更大规模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并购正在加紧进行。她呼吁政府继续推进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行业的联合重组,力争在“十一五”的前2~3年,使联合重组工作有突破性进展。
如何加快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联合重组步伐?记者认为,就像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一样,国内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的重组也应是多种形式的。有的可以由国家或当地政府行政指令的重组,有的可以是两家企业自愿结亲,有的是某一企业出资购并另一企业。
同时,也应该允许国外企业按国际惯例购并内衬不锈钢复合管厂家。这对加速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重组并购,加快内衬不锈钢复合管工业发展是有益的。
想当年,宝钢一期工程引进了全套国外的先进设备、技术、管理,使我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生产技术水平迅速得到了提升,也使我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工业的发展少走不少的弯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一下缩短了很多。我们平心气和地看,目前中国没有宝钢,中国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生产设备、技术、产品,甚至观念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会有多大。
宝钢的经验是宝贵的,而且应该是全方位的总结看待。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有几个中型或大型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与国外企业比如米塔尔购并重组不是坏事。最近听说安赛乐(或安一米集团)要购并重组莱钢,我真希望能运做成功。
1989年,米塔尔出资在美洲国家特里尼达和多巴哥收购一家严重亏损的国营内衬不锈钢复合管厂家,进行该公司的第一次收购时,我们许多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要比米塔尔大很多。但仅十几年的时间,米塔尔已经成为世界内衬不锈钢复合管界的霸主。这种发展速度不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吗?2006年6月25日,安赛乐(Arcelor)——世界第二大内衬不锈钢复合管公司,同意世界最大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公司——米塔尔(Mittal)收购该公司。新组建的公司名为“安赛乐——米塔尔”年产钢量超过1亿吨。安赛乐同意与米塔尔重组,并不是自己的产品附加值低,没有行情,也不是自己日子不好过,活不下去。相反,安赛乐大部分是高档产品,营利能力很强。但是,他们和米塔尔重组,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强联合,在国际内衬不锈钢复合管界形成了绝对的霸主地位,令每一个有远见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家感到了压力。
当中国的几个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被外企购并重组后,让我们感到压力的同时,也可以看看人家是怎样重组的,怎样运做的,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会使我国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有一个更快的发展,更快地融人世界。绝不会8年时间还是止步不前。我们如果能力大了,还可以让米塔尔成为自己的旗下,这也不是不可能的。
产业安全是一个宏观问题,产业安全不是个别企业的安全。希望中国的产业政策(反垄断)是为保护消费者和促进产业的发展,而不是让其成为行情壁垒或变相保护落后及弱者。况且,各国反垄断法规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松动。
购并重组将给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期待着在购并重组的浪潮中造就一个中国式的“米塔尔”。不要再错过机会了。
到现在,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业应该进行结构调整得到了从上到下、从国内到国外的一致认可。
当然,产业结构调整的提出并非始自今日。1998年1月15日,在冶金工业部结束其历史使命前的最后一次全国冶金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了“通过资产重组组建大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而且,还具体提出了产业集中度的目标——“宝钢、武钢、鞍钢、首钢四大集团的产量达到全国总产量的40%”。
当时,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行业是处于什么状态呢?1997年,我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行业盈利企业实现利润仅70亿元,亏损企业则亏损47亿元,净盈利23亿元。23亿元,这是一个庞大的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行业一年的盈利,可见,当时的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的困境有多深。许多企业濒临破产、倒闭的边缘。当时的冶金部不得不提出“落实三年解困规划,抓好扭亏增盈工作”。提出此目标不到两个月,1998年的3月,冶金部撤销了。
随着冶金部的撤销,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业应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造、兼并、重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组建中国的大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集团。但是,结果却是对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行业实行了更加粗放型的管理,将本来可以凝聚的力量化整为零,形成了厂自为战、乡自为战、人自为战、大上内衬不锈钢复合管的局面。可谓群雄逐鹿。到了今日,产业政策也下了,宏观调控也调了,力量很大,决心很大,但乱投资、乱上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仍然难以控制。
从1998年冶金部撤销到现在,8年多的时间里,我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重组搞得轰轰烈烈,但实质性进展却不是很理想,步伐太慢。到2005年,中国最大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宝钢,年产量也只有2200万吨,仅占全国总量的7.86%。不要说前4家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集团占全国总量的40%了,就是前10家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的年产量也只占全国总量的35%,而且前10家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还呈下降的趋势。
当时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行业与美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行业情景很相似。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美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出现了设备老化、产能过剩、结构臃肿、成本上升,行业陷人困境,多数企业连年亏损,一些企业先后倒闭。他们采取的是什么措施呢?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产业结构调整。经过一系列并购重组,美国国内逐渐形成了以美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公司(USS)、国际内衬不锈钢复合管集团公司(ISG)和纽柯钢公司(Nucor)为代表的3大内衬不锈钢复合管集团,它们的总产量占美国国内钢产量的一半以上。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美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业走出困境,也重新确立了其不容忽视的地位。
行业景气下降,产品供大于求,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时候,正是结构调整比较容易进行的时机,比如1998年的情景。
当然,冶金部这种管理模式是应该改变的,但撤销以后应该对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进行更强有力的整合,即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绝大多数都姓“国”,而8年前,几乎是清一色的国有企业。既然是国有企业,按照行情规则,这些企业都应是国有资产旗下的子公司。那么,投资人和所有权就只有一个“人”——国家。即组建中国的“米塔尔”。但是,我们却失去了这个机会。
国际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业重组、购并风起云涌。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重组却步履蹒跚,困难重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很可能又一次失去重组的机会。
与国外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业结构调整相比,我们的步伐显然是慢了很多。20世纪70年代,新日铁合并重组。20世纪90年代,欧洲的跨国合并,成就了阿赛洛。本世纪初,世界范围内的购并重组,米塔尔崛起。
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业结构调整困难重重,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还是利益关系。国家有国家的考虑,地方有地方的打算,企业有企业的想法。这三者关系很难协调,三种利益很难统一。为了各自的利益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互相牵制。当然,在目前的体制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由于工作的关系,记者有机会接触了一些企业及有关方面的人士,从他们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态度及看法,可见难度的一斑:
在一个地区,有两家大中型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相距几十公里。一说起重组来,小一点的企业老总说,我们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干嘛跟他合并;我们是井水不犯河水,我不想吃掉他,他也别想吃掉我;他走他韵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在另一个地区,一家稍小一点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被另一家大型企业兼并了,但是,兼并后两家还是各自独立核算、独立经营、独立规划发展。这位被兼并企业的老总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说:“我们两个企业合并是上级红头文件定下来的。他(指兼并企业)一不给我资金,二不给我技术,我凭什么要听他的。”为了使这个大型企业成为真正的大型企业,结果只让这个被兼并企业的产量报来,“算”进这个大型企业就行,其它一概不管。这样,每月只报产量就算两个企业合并了。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地方政府将自己管辖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划出去,他舍得吗?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在当地都是龙头老大,资金技术密集,是当地财政的重要来源。如果跨地区调整,这是国家愿意看到的,但是,地方和企业想的是以谁为主,谁为次,谁兼并谁。真将自己所管辖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划出去,地方政府的业绩表现在什么地方,没有业绩他凭什么进步?他的财政收入少一大块,谁给他补,他的日子能“滋润”吗?就是企业有积极性,地方政府也不会高兴。除非企业真的活不下去了,成为政府的包袱。
在各种矛盾的交织中和各方利益的牵制中,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之间的组织结构调整又具有了中国特色——战略联合、战略联盟。联合也好,联盟也好,其实那都是纸上的东西,是松散式的。当形势不好,外部压力比较大时,这联盟、联合可能是“牢不可破”的,而一旦形势有变,大家一分手,衣服就扯破。还有,明明是一种兼并行为,为了从心理上不刺激被兼并的企业,小心翼翼想了很多中性名字,比如“重组、合并、联合”等等。
在重重困难中,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业结构调整步履蹒跚,可能会又一次失去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
多种形式的重组购并共存,互相促进竞争,有利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业的发展。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工业协会二届七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谢企华会长指出。目前国际上更大规模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并购正在加紧进行。她呼吁政府继续推进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行业的联合重组,力争在“十一五”的前2~3年,使联合重组工作有突破性进展。
如何加快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联合重组步伐?记者认为,就像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一样,国内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的重组也应是多种形式的。有的可以由国家或当地政府行政指令的重组,有的可以是两家企业自愿结亲,有的是某一企业出资购并另一企业。
同时,也应该允许国外企业按国际惯例购并内衬不锈钢复合管厂家。这对加速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重组并购,加快内衬不锈钢复合管工业发展是有益的。
想当年,宝钢一期工程引进了全套国外的先进设备、技术、管理,使我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生产技术水平迅速得到了提升,也使我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工业的发展少走不少的弯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一下缩短了很多。我们平心气和地看,目前中国没有宝钢,中国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生产设备、技术、产品,甚至观念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会有多大。
宝钢的经验是宝贵的,而且应该是全方位的总结看待。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有几个中型或大型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与国外企业比如米塔尔购并重组不是坏事。最近听说安赛乐(或安一米集团)要购并重组莱钢,我真希望能运做成功。
1989年,米塔尔出资在美洲国家特里尼达和多巴哥收购一家严重亏损的国营内衬不锈钢复合管厂家,进行该公司的第一次收购时,我们许多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要比米塔尔大很多。但仅十几年的时间,米塔尔已经成为世界内衬不锈钢复合管界的霸主。这种发展速度不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吗?2006年6月25日,安赛乐(Arcelor)——世界第二大内衬不锈钢复合管公司,同意世界最大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公司——米塔尔(Mittal)收购该公司。新组建的公司名为“安赛乐——米塔尔”年产钢量超过1亿吨。安赛乐同意与米塔尔重组,并不是自己的产品附加值低,没有行情,也不是自己日子不好过,活不下去。相反,安赛乐大部分是高档产品,营利能力很强。但是,他们和米塔尔重组,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强联合,在国际内衬不锈钢复合管界形成了绝对的霸主地位,令每一个有远见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家感到了压力。
当中国的几个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被外企购并重组后,让我们感到压力的同时,也可以看看人家是怎样重组的,怎样运做的,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会使我国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企业有一个更快的发展,更快地融人世界。绝不会8年时间还是止步不前。我们如果能力大了,还可以让米塔尔成为自己的旗下,这也不是不可能的。
产业安全是一个宏观问题,产业安全不是个别企业的安全。希望中国的产业政策(反垄断)是为保护消费者和促进产业的发展,而不是让其成为行情壁垒或变相保护落后及弱者。况且,各国反垄断法规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松动。
购并重组将给中国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期待着在购并重组的浪潮中造就一个中国式的“米塔尔”。不要再错过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