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飞龙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电 话: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机:13863588378
传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联系人:韩经理
电 话: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机:13863588378
传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联系人:韩经理
国内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业遭到印度压力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4-8-25 1:29 Sunday
印度和越南此次合作存在问题的最关键因素在于,开发虽是两家公司的事情,但两家公司本身带有的国有性质就意味着,他们代表的是印度和越南的国家利益。换个角度说,与越南签署合作协议,即意味着印度已经承认该区域的主权在越南,而不是中国。”
10月15日,据新华社报道,中国与越南发表联合声明,“双方将根据两党、两国领导人共识和《关于指导解决中越海上问题基本原则协议》,加大海上问题的谈判力度,寻求双方均能接受的基本和长久的解决办法,并积极探讨不影响各自立场和主张的过渡性、临时性解决办法,包括积极研究和商谈共同开发问题。”
声明称,在海上争议最终解决前,双方将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保持冷静和克制,不采取使争端复杂化、扩大化的行动。不让任何敌对势力破坏两党、两国关系,并本着建设性的态度处理出现的问题,不使其影响两党、两国关系和南海的和平稳定。
然而,中越两国的联合声明没有缓解外界对南海问题的深度关注,因为地处南亚的印度不顾中方的坚决反对,已决定进入南海开发资源——10月12日,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在访问印度期间与印度总理辛格签署了在南海争议海域共同开发海上油气资源的合作协议。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10月14日回应称,“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这一立场和有关主张是一贯的、明确的。我们注意到上述报道,希望有关各方多做有利于南海地区和平、稳定的事情。”
昨日,有专家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指出,印度和越南执意开发有争议地区的南海资源,虽能得到暂时性的“眼前”好处,但长远来看,失去的却是中国与相关国家如火如荼的双边贸易,“对印度和越南等国来说,因小利而失大利,实际上并不划算”。
执意开发南海
在中越两国10月15日发表联合声明前,双方已于10月11日在北京先行签署了《关于指导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海上问题基本原则协议》。这一度被媒体视为“两国在推进海上问题谈判进程中取得的积极进展”。然而,喜悦未过,张晋创就与辛格签署了在南海争议海域共同开发油气资源的协议。据了解,协议的具体执行者是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国有)和越南国家油气集团公司。
“单纯从能源公司的角度看,地处南亚的印度本身确实缺乏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资源,他们迫切需要开发新的资源满足日渐增长的本国能源需求。”昨日,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微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而南海地区的油气资源也确实比较丰富,这就是印度进军南海开发油气资源的最表象原因。”
“但印度和越南此次合作存在问题的最关键因素在于,开发虽是两家公司的事情,但两家公司本身带有的国有性质就意味着,他们代表的是印度和越南的国家利益。换个角度说,与越南签署合作协议,即意味着印度已经承认该区域的主权在越南,而不是中国。”林伯强表示,但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先前曾多次表示,“任何外国公司在未经中国允许的情况下,在中国管辖海域从事油气勘探活动,都是非法、无效的。”林伯强指出,即使双方签署了协议,三五年之内也或难大规模的动作,同时,从国际海上开采原油(87.33,0.53,0.61%)的经验看,一般的能源公司都不愿在有争议地区开采资源,因为其将面临不小的风险。
印度的资源“野心”
既然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开采,且开采本身也具备一定的风险,那么,印度为什么还会执意进入南海的争议区域?
对此,央视日前在新闻栏目中分析称,印度此举是以中国的邻国越南为筹码,加紧相关战略的“东进步伐”。尤其是近年来印度“东进战略”的重心已从“分享中国经济繁荣”转向“防范中国势力扩张”。同时,利用中国与越南南海问题摩擦之际,既能提升与越南的战略合作,在南海分取资源之“羹”,还可以遏制中国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甚至意欲从根本上遏制中国的发展。
印度的“野心”不止于此。继张晋创之后,印度这几天还用红地毯高调欢迎缅甸总统吴登盛的访问。据印度媒体报道,辛格送给吴登盛一份5亿美元的“红包”——用于缅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贷款。印度的“投桃”也换来了缅甸的“报李”。在辛格与吴登盛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吴登盛欢迎印度企业进入缅甸进行能源方面的投资。
实际上,中国的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也或多或少遭到了来自印度的压力。目前,印度不仅将铁矿石的关税从2009年年初的5%提高到了20%,而且运送至中国的铁矿石质量也被市场人士称为“杂质比较多,甚至越来越差”。
“这些举动都充分说明印度的‘野心’。”林伯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在广泛布局能源投资的同时,利用与中国邻国进行能源合作的机会,达到遏制中国、与中国讨价还价的目的。但最终,印度会失去更大的中国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华尔街日报》日前也撰文称,“印度与越南也不能冒着失去中国的风险,因为三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频繁。”另据《印度教徒报》今年1月27日的消息,中国和印度在2010年的双边贸易额超过了两国预期值,达到617亿美元
10月15日,据新华社报道,中国与越南发表联合声明,“双方将根据两党、两国领导人共识和《关于指导解决中越海上问题基本原则协议》,加大海上问题的谈判力度,寻求双方均能接受的基本和长久的解决办法,并积极探讨不影响各自立场和主张的过渡性、临时性解决办法,包括积极研究和商谈共同开发问题。”
声明称,在海上争议最终解决前,双方将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保持冷静和克制,不采取使争端复杂化、扩大化的行动。不让任何敌对势力破坏两党、两国关系,并本着建设性的态度处理出现的问题,不使其影响两党、两国关系和南海的和平稳定。
然而,中越两国的联合声明没有缓解外界对南海问题的深度关注,因为地处南亚的印度不顾中方的坚决反对,已决定进入南海开发资源——10月12日,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在访问印度期间与印度总理辛格签署了在南海争议海域共同开发海上油气资源的合作协议。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10月14日回应称,“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这一立场和有关主张是一贯的、明确的。我们注意到上述报道,希望有关各方多做有利于南海地区和平、稳定的事情。”
昨日,有专家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指出,印度和越南执意开发有争议地区的南海资源,虽能得到暂时性的“眼前”好处,但长远来看,失去的却是中国与相关国家如火如荼的双边贸易,“对印度和越南等国来说,因小利而失大利,实际上并不划算”。
执意开发南海
在中越两国10月15日发表联合声明前,双方已于10月11日在北京先行签署了《关于指导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海上问题基本原则协议》。这一度被媒体视为“两国在推进海上问题谈判进程中取得的积极进展”。然而,喜悦未过,张晋创就与辛格签署了在南海争议海域共同开发油气资源的协议。据了解,协议的具体执行者是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国有)和越南国家油气集团公司。
“单纯从能源公司的角度看,地处南亚的印度本身确实缺乏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资源,他们迫切需要开发新的资源满足日渐增长的本国能源需求。”昨日,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微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而南海地区的油气资源也确实比较丰富,这就是印度进军南海开发油气资源的最表象原因。”
“但印度和越南此次合作存在问题的最关键因素在于,开发虽是两家公司的事情,但两家公司本身带有的国有性质就意味着,他们代表的是印度和越南的国家利益。换个角度说,与越南签署合作协议,即意味着印度已经承认该区域的主权在越南,而不是中国。”林伯强表示,但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先前曾多次表示,“任何外国公司在未经中国允许的情况下,在中国管辖海域从事油气勘探活动,都是非法、无效的。”林伯强指出,即使双方签署了协议,三五年之内也或难大规模的动作,同时,从国际海上开采原油(87.33,0.53,0.61%)的经验看,一般的能源公司都不愿在有争议地区开采资源,因为其将面临不小的风险。
印度的资源“野心”
既然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开采,且开采本身也具备一定的风险,那么,印度为什么还会执意进入南海的争议区域?
对此,央视日前在新闻栏目中分析称,印度此举是以中国的邻国越南为筹码,加紧相关战略的“东进步伐”。尤其是近年来印度“东进战略”的重心已从“分享中国经济繁荣”转向“防范中国势力扩张”。同时,利用中国与越南南海问题摩擦之际,既能提升与越南的战略合作,在南海分取资源之“羹”,还可以遏制中国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甚至意欲从根本上遏制中国的发展。
印度的“野心”不止于此。继张晋创之后,印度这几天还用红地毯高调欢迎缅甸总统吴登盛的访问。据印度媒体报道,辛格送给吴登盛一份5亿美元的“红包”——用于缅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贷款。印度的“投桃”也换来了缅甸的“报李”。在辛格与吴登盛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吴登盛欢迎印度企业进入缅甸进行能源方面的投资。
实际上,中国的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也或多或少遭到了来自印度的压力。目前,印度不仅将铁矿石的关税从2009年年初的5%提高到了20%,而且运送至中国的铁矿石质量也被市场人士称为“杂质比较多,甚至越来越差”。
“这些举动都充分说明印度的‘野心’。”林伯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在广泛布局能源投资的同时,利用与中国邻国进行能源合作的机会,达到遏制中国、与中国讨价还价的目的。但最终,印度会失去更大的中国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华尔街日报》日前也撰文称,“印度与越南也不能冒着失去中国的风险,因为三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频繁。”另据《印度教徒报》今年1月27日的消息,中国和印度在2010年的双边贸易额超过了两国预期值,达到617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