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飞龙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电 话: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机:13863588378
传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联系人:韩经理
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分析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4-10-26 2:33 Saturday

一、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

总体判断:2005年进出口高速增长,贸易顺差创历史纪录,2006年增幅将放缓。据海关统计,2005年1-11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2822.7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6865.5亿美元,增长29.7%;进口5957.3亿美元,增长17.1%;进出口顺差908.2亿美元,增长332.7%。2005年贸易顺差出现空前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在主要贸易伙伴国处于经济高增长期的情况下,我国国内经济有所降温,内需不振导致进口需求萎靡,出口增幅则因货物纷纷转向海外市场而迅速提升,两项共同作用促使贸易顺差急剧扩大;二是此前几年国内高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正在释放出来,导致某些产品出口激增;三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进口替代趋势,即国内上游产业投资逐步形成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一定地区内导致昔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转为“小进大出”,原材料、中间投入品不能与出口同步增长;四是国内外价差刺激了某些商品的出口,削弱了进口,其中以成品油最为典型;五是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于去年初取消后,我国对欧美国家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量迅速上升;六是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一些企业通过增大预收款、加快出口而放慢进口、高报出口价格以及低报进口价格方式等操作使国际游资内流,同时扩大了贸易顺差。据商务部预计,2005年全年进出口将增长22%-25%,达1.4万亿美元,其中:出口增长约30%,达7500亿美元;进口增长约18%,达6600亿美元;进出口顺差900亿美元-1000亿美元,超过历史最高年份1998年的1倍多,顺差占外贸总额比重将超过6%,远高于2004年的2.8%。

2006年影响我国出口增长的最大不利因素是国际贸易环境偏紧:从贸易摩擦的数量来看,2005年国外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91起,其中反倾销立案调查51起,保障措施立案调查5起,纺织品特保35起;从涉案产品来看,位于前三位的是纺织品、轻工业品和化工产品,占涉案产品的83%;从涉案金额来看,大案件增多,直接涉及金额上升约20%;从发起国来看,目前提出对我国进行贸易救济调查的国家正在从美国、欧盟等规则制定主导国向其他国家扩展,发展中国家目前已占我国此类调查总数的60%。预计2006年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摩擦会有增无减,尤其是随着我国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业产能不断提高及出口价格下滑,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产业将成为贸易争端的重点领域。

综合国际贸易环境偏紧、出口退税率调整、人民币升值滞后效应及外资增幅下降等因素,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将达1.6万亿美元,增幅放缓至15%左右,顺差减小。

二、对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影响

总体判断:FDI下降幅度有所放缓,2006年有望实现平稳增长。2005年1-11月,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39679家,同比增长1.17%;合同外资金额1672.1亿美元,同比增长23.9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1.2亿美元,同比下降1.17%,降幅放缓。2005年以来FDI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东部吸引外资趋于饱和,西部吸引大量外资尚待时日;二是监管层为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而采取的诸如取消出口退税、征收出口关税等措施直接导致了外商直接投资的观望态度;三是内外资所得税合并的改革提上日程也使FDI减少;四是监管层明显加大了资本项下的资金流入管理,如规范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资本结汇、对境内外资银行的外债进行总量控制及境内外资银行向境内机构贷款不得结汇等,通过这个渠道流入境内的短期境外资金减少。

2006年吸引外资的主要有利因素:一是“十一五”我国引进外资的政策将进一步放宽,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提速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在华并购将逐渐成为外资进入的主要形式;二是在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方式改革的效应将逐步显现。2005年10月在上海浦东启动的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包括允许企业通过银行委托贷款集中管理外汇资金、允许企业设立离岸账户以及允许企业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等9项措施)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又一大突破,境外跨国公司资金能在境内实现集中运做与管理,其境内的外汇资金流动亦更为便利,这将有力地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三是国际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美国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近日发布的《2005年外国直接投资信心指数》报告显示,2005年FDI目的地的前三位是中国、印度及美国;同时约45%的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和印度持有更为乐观的态度。综合国内外因素,虽然2006年我国吸引外资高速增长的可能性不大,但基本能维持平稳的增长态势。

三、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影响

总体判断:外汇储备仍呈高增长态势,运营管理模式有望调整。截至2005年1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7942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843亿美元。分月度看,7、8、9、10及11月份单月增长分别为214亿、208亿、158亿、159亿及93亿美元,虽逐月下降,但总体仍呈高增长态势。由于市场对人民币存在较为稳固的升值预期以及我国的结售汇制度改革需要一定时间,这决定了近期内外汇储备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改进对外汇储备的运营与管理是当务之急。

预计2006年我国在外汇储备的投资策略及具体运作上会有所调整和转变。外管局2006年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是要“完善储备经营管理,积极探索更加有效运用储备资产的方式;进一步优化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和资产结构,继续拓宽外汇储备投资领域;确保把储备运用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四、对我国外债增长的影响

总体判断:外债尤其是短期外债增速又有所回升,外债监管力度加强。截至2005年9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2674.58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99.66亿美元,增长8.07%,其中: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234.86亿美元,占比46.1%,比上年末减少8.01亿美元,下降0.65%;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439.72亿美元,占比53.9%,比上年末增加207.67亿美元,增长16.86%。2005年1-9月,我国新借入登记外债2080.8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39.5亿美元,增长67.63%。近来短期外债余额上升较快的主要原因是与贸易相关的债务相应增长较快。

近来监管层明显加强了对外债的监管,主要着力点:一是境内机构180天?含?以上、等值20万美元?含?以上延期付款纳入外债登记管理;二是规范了特殊类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债管理;三是境内注册的跨国公司进行资金集中运营的,其吸收的境外关联公司资金如在岸使用,应纳入外债管理;四是规范了境内贷款项下的境外担保管理。可见,加强对不明境外资金的监管是监管层未来的工作重点之一,06年这方面的监控会更为严格,短期外债过快增长的态势有望得到遏制。

五、对境外短期资金流入的影响

总体判断:境外资金大量流入境内的势头有一定缓解,但短期资金的流入态势仍须高度关注。2005年7月份启动人民币汇改以来,扣除进出口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7、8、9、10及11月份的外汇储备增长分别约为78亿、60亿、30亿、-12.8亿及-59.1亿美元,呈逐月下降态势,与人民币汇改前相比回落更为明显,说明2002年以来境外资金大量流入境内的态势有所缓解。除了人民币升值2%带来的正面效应,主要原因是美联储加息导致了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不断提升,这使得境内金融机构从2004年减持境外资产、增持境内资产转为2005年的增持境外有价证券资产(2005年上半年我国金融机构证券投资净流出85亿美元,2004年同期则为净流入209亿美元)。

但如果考虑到日元和欧元贬值导致储备中欧元和日元资产的美元价值有所下降、企业外汇留成增加以及外商投资企业资本结汇难度加大等因素,境外短期资金的流入可能并未明显减少,未来更有可能反弹。这从外汇占款来看更为明显,据统计,2005年6-11月各月的外汇占款分别为1862亿、1324亿、1460亿、893.8亿、1054.5亿及1118.7亿元人民币。可见,虽然总体上外汇占款有所下降,但降势并不稳定,未来可能又进入一个上升通道,这表明2006年境外资金流入境内的总体态势不会有实质性的转变。

同时,随着外管政策的强化和调整,短期境外资金的入境渠道有了变化。一方面,受监管层明显加大了资本项下的资金流入管理(如规范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资本结汇、对境内外资银行的外债进行总量控制及境内外资银行向境内机构贷款不得结汇等)的影响,短期资金通过FDI及境内外汇贷款等资本项下的入境渠道正在收缩。另一方面,进出口等经常项目正逐步成为境外短期资金进入境内的主要渠道。除了通过进出口伪报、提前错后收付款、利用海外应收账款科目及离岸银行业务等常规渠道,目前境外资金还通过服务贸易渠道入境,典型的如转移定价、母子公司之间代垫工资等。

监管层对境外资金的过度流入高度重视,并已成立专门对外或有负债课题研究小组,对跨境资本流动风险进行研究,并系统梳理了我国对外担保、外国直接投资项下应付及未分配利润、境内银行贷款项下的境外担保等对外或有负债内容和特点,力求最终建成功能齐全、基本覆盖各个方面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预警体系。2006年监管层将主要从个人外汇收支、非居民投资房地产、离岸金融及贸易信贷等四个方面来强化对境外资金流动的监测。

六、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总体判断:汇改后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市场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有一定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2月30日,美元兑人民币的基准汇价为1:8.0702,人民币兑美元较7月22日的8.11累计升值近0.49%,升值达398个基点,但未达到人民银行规定的人民币兑美元每日0.3%的浮动上限(见图1)。

2005年7月我国启动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实现了双向浮动。但总体呈“大涨小跌”的盘升走势,尤其在2005年年底境内外汇市场上人民币汇率连创新高,其主要原因是同期美元对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的全面贬值。

同时,人民币汇改启动后,市场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有所缓解。一方面,反映人民币汇率远期水平的海外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 人民币兑美元1年期合约在11月22日报价是7.7683元,美元贴水点数较7月22日人民币升值当天的4000点收窄到3150点(见图2);另一方面,我国银行柜台远期结售汇也从净结汇逐渐变为净售汇。这两方面反映了市场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较汇改前有所降低,主要原因是境内外美元利差趋于缩小。目前我国境内商业银行美元小额存款利率已由汇改前的1.125%提高到3%,上升了1.875个百分点,而同期美联储利率从3.25%调至4.25%,仅提高了1个百分点,并且美联储的加息周期已近尾声,因此从利率平价来看,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压力有所弱化。但值得指出的是,巨额贸易顺差仍给人民币带来了较大的升值压力。

人民币保持相对稳定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汇率制度配套改革全面提速:

一是释放境内外汇需求,减小被动吸收美元的压力。2005年7月发布的《关于放宽境内机构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有关问题的通知》将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可保留现汇的比例由30%或50%调高到50%或80%;新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初始限额由10万美元调升为20万美元。随后发布的《关于调整境内居民个人经常项目下因私购汇限额及简化相关手续的通知》又提高了因私出境的居民购汇限额,并简化了购汇手续。

二是外汇市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外汇产品创新加快,人民币的市场汇率形成机制初见雏形。继2005年8月监管层推出允许部分市场主体开展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及本外币掉期交易等一系列新措施之后,正式于2006年1月4日启动的询价交易(OTC方式)和美元做市商制度是我国外汇市场建设上的一大突破。在此基础上,人民币市场汇率的形成机制由过去的银行间撮合市场收盘价改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所有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询价,并将全部做市商报价作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计算样本,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将剩余做市商报价加权平均,得到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权重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根据报价方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及报价情况等指标综合确定。人民币兑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分别根据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与上午9时国际外汇市场欧元、日元和港币兑美元汇率套算确定。这种机制将极大地增加人民币的汇率弹性,为发现市场供求决定的人民币基准汇率做好铺垫。

三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参考的货币篮子,扩大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浮动空间。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价的浮动幅度从原来的上下1.5%扩大至3%;将银行对客户美元挂牌汇价的管理方式由原来以当日交易中间价为中心、上下0.2%的对称性管理改为实行最大买卖价差为1%(现汇)和4%(现钞)的价差幅度管理;取消了银行对客户挂牌的非美元货币的价差幅度限制。

预计下一步监管层将加大配套改革力度,为逐步扩大美元对人民币的浮动空间做准备:一是加快外汇市场及产品的建设和创新,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提供更多金融产品;二是进一步释放境内的外汇需求;三是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监管,尤其是对经常项目下的境外资金流入加强监控和堵漏;四是对非居民投资境内房地产采取限制措施。

七、境内外汇存贷款及外汇资金市场动态分析

总体判断:外汇资金短缺问题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的外汇流动性风险值得高度关注。从外汇存款来看,截至2005年9月末,境内金融机构?含外资,下同 外汇存款余额1575.12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只增长了1%,外汇储蓄存款同比则下降了11.56%。由于目前NDF预期人民币继续升值,因此未来外汇储蓄存款将进一步下降,各商业银行之间外汇储蓄存款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从外汇贷款来看,2005年9月末的外汇贷款余额为1496.44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0%。

综合外汇存贷款看,在外汇储蓄存款持续下降的同时,外汇贷款余额却不断上升,这导致商业银行的外汇存贷比不断攀升,已由2002年6月末的68.05%上升至2005年9月末的95%(见图3)。

同时,商业银行的外汇贷款长期化的趋势亦十分明显。境内金融机构中长期外汇贷款占全部外汇贷款的比重已由2002年6月末的34.02%上升到2005年9月末的42.20%,提高了8.18个百分点,而同期短期贷款则由30.63%上升到33%,仅提高了2.37个百分点(见图4)。

高存贷比和外汇贷款长期化反映了境内外汇资金短缺问题加剧,更给境内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流动性风险。一方面,境内外汇存款受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外汇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面临较大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外汇贷款的期限长期化使外汇资金的运用自主性大大降低。这两方面因素导致的外汇资金流动性风险值得高度重视。

八、在华外资银行走势分析

总体判断:外资银行加速参股内地银行并逐步向中西部拓展分支网络,其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将被逐步取消。第一,内地刮起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风暴。2005年,美国银行和淡马锡投资公司参股中国建设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瑞银集团、亚洲开发银行和淡马锡公司参股中国银行,荷兰银行ING会同国际金融公司参股北京银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参股杭州商业银行。截至2005年10月末,共有19家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约为165亿美元,占国内银行总资本的15%左右。另外仍有多达十余家外资金融机构在洽谈入股国内商业银行事宜。第二,外资银行积极在发达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并逐步将业务拓展至西部和东北地区。在北京、上海和深圳成为众多外资银行重点目标市场的同时,外资银行在监管层的扶持和鼓励下加快进入东北和西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如2005年上半年渣打银行开始筹备成都分行,东亚银行获准在重庆设立分行。第三,外资银行力推核心产品并获得突破,截至2005年10月末,15家外资银行获准开办网上银行,有利于弥补其分支网络的不足;41家获准开办衍生产品交易业务,有利于扩大其在外汇理财和企业避险产品方面的优势;另外,外资银行在QFII托管上已占有约80%的托管份额。第四,外汇管理新规的出台对外资银行信贷业务有所影响,继2005年初颁布《关于2005年境内外资银行短期外债指标核定工作的通知》之后,外管局又于4月又下发了《关于外汇担保项下人民币贷款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其实质是加大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力度并逐步取消其在外汇贷款资金方面享受的“超国民待遇”。

技术支持 聊城百川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