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飞龙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电 话: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机:13863588378
传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联系人:韩经理
力推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协同创新
作者:admin    发布于:2019-2-14 4:02 Thursday

“我们把科研‘菜单’拿出来,请行业中有兴趣的合作单位来挑,让大家都能参与进来。” 3月24日,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接受专家组现场考察期间,该中心主任徐金梧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讲话,紧紧扣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核心问题,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做出深刻阐述,提出了“推动协同创新”的理念和要求。为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2012年5月7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召开视频会议,正式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就是“2011计划”。今年2月,“2011协同创新中心”专家认定答辩工作已经完成,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为进入专家组实地考察环节的17家之一。

打破壁垒:促进高校和企业深度融合

“目前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企业之间存在利益竞争,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基本上是独立分散进行的。”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谢建新说。据了解,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自身面临高能耗、高资源消耗、低效益的困境,急需创新关键共性技术,包括冶炼与连铸、温—冷轧与后处理等工艺技术与装备方面取得突破;另一方面,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工业作为我国发展海洋、能源、交通、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急需开发海洋工程用钢、现代交通用钢、先进能源用钢等高性能材料品种。然而,目前我国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的创新体系尚待完善,企业之间技术壁垒严重,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的合作不成体系;人才匮乏,也严重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

“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是要实现高校与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骨干企业的深度融合,组建创新体。”谢建新表示,各自为战的局面使得行业的核心共性技术和关键钢种创新难以取得突破。实现我国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工业从大到强的转型,从量到质的转变,需要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建立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协同创新体系。

谢建新在介绍中心总体情况时表示,中心将整合国内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技术创新的质优资源,面向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核心共性技术,整合多学科、多团队优势,打造世界一流的学术高地。“抓住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契机,汇聚一流优秀人才和学科,建立寓教于研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机制,成为行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与此同时,建立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提升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能力,成为引导行业自主创新的重要阵地。构建多元化成果转化与辐射新模式,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成为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技术转移的重要基地。”他说。

“目前我们已具有雄厚的基础和条件”。谢建新介绍说,中心已汇聚了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冶金与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材料方面国内90%以上的重点学科,聚集了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相关的80%以上的国家级科研基地,汇聚了一支在行业内有重要影响、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包括10位院士、8位长江学者、13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位千人计划入选者,总人数达250余人,其中80余人来自于企业和院所。另据统计,“十一五”以来,中心成员单位承担了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70%以上的国家重大重点任务,获得了2/3以上的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国家级科技奖励。

资源共享:为科技创新搭建公共平台

热模拟机、板材形成试验机、连退模拟试验机……除了人才储备等情况以外,实地考察期间,北科大相关负责人特别向专家组介绍了协同中心的硬件设施。据悉,目前中心正在以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为依托,重点开展高性能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材料基础研究,冶炼与连铸、先进热轧与热处理、短流程高效生产、先进温冷轧等关键共性技术与装备研发,海洋工程用钢、现代交通用钢、先进能源用钢等先进品种开发。

“参与建设的单位,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不是定向,而是向社会公开招募。”徐金梧特别强调说。据了解,截至目前,该中心以北京科技大学和东北大学两所冶金特色高校为核心,协同单位囊括了宝钢、鞍钢、武钢、首钢等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龙头企业,以及中国钢研集团、中科院金属所等研究院所和上海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

“在研究方向上,北京科技大学重点开展高性能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材料品种开发,东北大学重点开展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共性工艺技术与装备研发。”徐金梧告诉记者,研究院所和其他高校则通过资源共享等方式,来共同完成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任务;骨干企业以开放中试和实习基地、建立示范线、合建团队等方式,来共同完成工业应用、成果推广、人才培养等任务。

据了解,目前该中心已承担包括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重点项目47项,企业重大任务26项,在研项目经费数达到7.98亿元。根据计划,中心将重点解决5—10个国家急需品种、突破3—5项共性关键技术,提升材料设计制备、中试与工艺实现、表征评价、工艺装备等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巩固冶金、材料等主体学科的领先地位,材料科学ESI世界排名保持在前10位,形成一批特色学科,力争实现3—5个相关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建设约500人的研究队伍,根据重大任务需求,组建并形成在20—30个国内、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培养一批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行业创新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创新群体2—3个、长江学者和杰青5—10人,博士、硕士生1500名。

校企合作:建立成果和人才双重转移机制

“北京科技大学此前在与首钢、鞍钢的合作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投入机制,部分合作项目的运行与人员经费占到了项目总支出的1/3以上。”谢建新说,“通过建立首钢—北科大汽车用钢联合研发团队,中心已经建立起了研究成果和人才的双重转移机制,确立了协同创新模式。”

据悉,目前中心已完成了培育组建的阶段性目标。协同创新体成员单位签署了共建“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协议,明确各方职责与分工。中心专门组建了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以及运行管理、研究开发、人才培养、科技合作与技术服务等专业部门,形成了良好运行的组织管理机制。与此同时,该中心已完成了各项机制体制改革制度的设计与制定,在人员聘任考核、科研组织、人才培养、资源整合、国际交流合作等诸方面形成一套系统化的改革方案和相应制度;完成了研究队伍的初步组建,建立了新机制下的人才培养体系,汇聚了一批国家科研基地、重点学科等优势资源。“每个与企业的合作项目,尤其会得到材料、冶金、机械、控制等重点学科的支撑。”谢建新特别强调说。

“目前中心运转良好,各方协同创新理念高度一致,各项机制体制改革措施有序推进,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细化和完善,管理运行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谢建新介绍说,目前中心已经初步实现了协同体内基地、人才、设备、成果、信息等资源的有效整合,两所核心高校前期投入经费4亿多元,基本满足了中心培育期的需求。

有数据显示,中心的组建促进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明显提升,核心高校冶金、材料等主体学科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ESI国际排名明显提升,承担重大任务的能力明显加强,“十二五”启动的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领域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中,中心各单位承担任务比例超过70%。中心的8个研究团队围绕重大任务开展协同攻关,在新一代TMCP技术、先进短流程铸轧技术、高品质汽车板、特殊船舶用钢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9项,省部级奖励20项,申请专利583项,发表论文579篇。“未来两年,协同创新中心要建设人才特区,大力吸引企业的人才和资金,探索多元化的投入和科研成果共享机制。”谢建新说。

技术支持 聊城百川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