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 话: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机:13863588378
传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联系人:韩经理
华新水泥的前身华新水泥厂是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水泥企业,也是政府重点扶持的大型工业企业之一。1907年由清政府批准兴建,1946年重建。1993年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A、B两种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1999年同世界上最大的水泥制造商之一——瑞士豪西盟集团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公司主要经营水泥、水泥设备、水泥包装制品的制造与销售,是国家重点支持的12家全国性大型水泥企业之一。华新水泥拥有国内先进的质量保证系统,在水泥行业率先通过了ISO9001和ISO14000体系认证,又首批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2000版认证。2003年建成投产的宜昌3200t/d水泥生产线,在建设工期、工程质量、资金投入、项目管理及设备国产化等方面均创造了国内最佳,瑞士豪西盟集团将其作为水泥项目工程建设的典范向其它国家和地区推广。
目前公司拥有分子公司20余家,固定资产近50亿,水泥年生产能力已达到1700万吨,在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2010年,水泥熟料年生产能力可达到3200万吨,水泥年总产量达8000万吨,且始终保持规模、技术、环保、效益在全国同行业的领先地位。
2008年,公司将新建、扩建及续建的主要长期投资项目达29个,其中包括熟料生产线、粉磨站、搅拌站、骨料生产基地,以及余热发电系列项目。而到2008年底,新增熟料生产能力将预计达到930万吨,粉磨能力1430万吨,混凝土生产能力80万方。而全年预计水泥销量有望达到2549万吨,较2007年增长约25.64%。随之实现的主营收入预计将达到61亿元,较2007年增加约13.11亿元,增幅约27.38%。
武汉城郊的武汉东湖开发区,两个月前迎来了一位新业主——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管理中心。巧合的是,此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试验区作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点的消息正式公布。华新水泥的管理中枢与她所在的城市,同时开启了一个崭新的航程。
2008年1月9日,华新水泥披露,公司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方案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从2006年3月至今,华新水泥的外资控股案可谓好事多磨,历时近两年的等待,这家百年老店终于打上国际水泥巨头豪西盟的标签,标志着与“老师”豪西盟的十年跨国“师生恋”圆满画上句号,同时暗示着国内水泥行业的角逐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资金红线促成跨国姻缘
谈及华新和豪西盟的联姻,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国家建材局组织了一批水泥行业的企业家赴欧洲学习,其中就包括当时华新水泥厂的老厂长傅本一。谁也没有想到,当时代表豪西盟授课的MichaelRobinson在多年后之于华新水泥的角色不再是老师,而是董事。
在老厂长傅本一短短的欧洲游学之后,1993年的华新完成了股份制改革,1994年登陆A股市场。当时的企业只有两种再融资渠道:一是发新股,二是配股,而华新却在最需要资金支持发展的1995年失去了配股资格,四处找钱成了华新的首要任务。
与此同时,初到中国的水泥巨头豪西盟的日子似乎也不是那么好过。在傅本一曾经的老师,当时已担任豪西盟亚太区经理的MichaelRobinson力排众议的主导下,豪西盟选择了中国成为其在亚洲发展的重点区域。而握有大量资金且管理优势明显的豪西盟在中国的第一笔投资却并不那么顺利,与苏州金猫的合作非但没有为其打开局面,甚至成为其拓展中国市场的一个牵绊。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曾经作为学生的华新找上了豪西盟。几乎没有太多的讨价还价,双方就决定“踏上红毯”,真可谓是一拍即合。1996年双方开始接触,1998年确定合作,1999年证监会发行字001号文最终成就了这段“姻缘”。当年3月12日,华新水泥正式向豪西盟增发7700万股,使其成为公司的战略投资人。6年后,豪西盟又通过大宗交易购得华新水泥B股8761300股,两次合计持有华新水泥8576.13万股B股,占该公司总股本的26.11%。
虽然成为华新战略投资人伊始,豪西盟只是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但自此,豪西盟对华新的渗透已经全方位展开:从工程项目、资本管理,到人工培训、信息管理……华新的内部管理流程慢慢溶入到豪西盟全球的体系中去。无怪乎分析师称:华新水泥早就是外资企业了。
绝对控股并非坦途
而豪西盟一直没有忘记谋求对华新水泥更大的控制权,早在2006年年初,华新水泥就向五部委提出申请——向豪西盟定向增发,使之成为公司的绝对控股股东。然而,后续事态的发展似乎并不像几年前那番顺利了。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豪西盟绝对控股华新水泥是我国第一笔外资控股国有控股企业的申请,出于谨慎考虑,各方对此的争论相当大,这也就造成了华新外嫁一拖就将近两年的原因。
“最早各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国有资产的外流问题,然后就是水泥行业到底需不需要外资的进入,最后则是收购价格。”发改委的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华新外嫁中的很多问题至今各方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但现在较为统一的观点是——水泥行业技术门槛不高,不需要引进外资;另外,收购价格过低。
争论不休的结果就是——收购案的一拖再拖。“豪西盟当时组织了一个几十人的队伍专门处理此次收购事项,原本以为很快就能搞定,没想到居然拖了这么久。”华新水泥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提高聘礼迎娶华新
正是这一连串的问题,让豪西盟对华新的控股在业内几乎成了一桩悬案。此前由于高盛注资福耀玻璃、美的电器,海德堡与冀东水泥母公司合作的失手,业内普遍不看好豪西盟能够顺利拿下华新的绝对控股权。
“拉法基能够成功拿下四川双马,其核心问题在于双马是个连年亏损的企业,而华新水泥则是一块优质资产。”曾有分析师以此为由,判断豪西盟企图绝对控股华新水泥最终将以流产收场。
而华新水泥2007年12月3号的一纸公告却又点燃了投资者对于外资进场的希望。公告称:公司决定向境外战略投资者提高定向增发价格,调整后的新方案为:公司拟向全球最大水泥制造和销售商之一HolcimLtd.全资拥有的子公司——HolchinB.V.定向发行不超过1.6亿股A股,发行价格不低于本次董事会决议公告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90%。依据此方案,以及当时股价来看,增发价格应不低于26.62元。相比华新水泥2007年3月7日确定的定向增发价格——6.08元,整整提高了3倍有余。
如果豪西盟此次最终认购1.6亿股华新水泥,就意味着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内,豪西盟需要为华新水泥多付出至少32.8亿元,但对于豪西盟来说这依然称得上是一桩划算的买卖。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国外投建水泥厂,吨水泥的投资价格要在1000美元左右,且投资周期一般都要在5年以上。而在中国,目前吨水泥的投资价格仅为300元人民币左右,快的项目1年多就能投产见效。再加上中国市场的需求发展迅猛,每年水泥企业的成长速度都会在20%以上,这样高速的增长在发达国家则是很难想象的。无怪乎有人给了曾给予华新水泥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支持的豪西盟一个“温文尔雅的掠夺者”的定位。
“豪西盟几乎没有犹豫就同意了新的增发价格。”有关人士透露说。即便增发价格大大提升,但似乎丝毫没有影响到外资对于绝对控股华新的热情。就水泥行业人士看来,联姻华新是豪西盟发展中国市场最好也是最后的机会。“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华新方面指出,豪西盟在中国只有华新这一家合作伙伴,南有拉法基,北有海德堡,意大利水泥也贴身进入陕西地区,豪西盟只有抓住华新才不至于错失中国市场。
外资控股A股的绝唱?
从2007年12月3日董事会公告提高对豪西盟定向增发价格,到增发最终获得证监会核准通过,华新水泥的二级市场股价一路高歌猛进,由30.43元升至1月9日的38.49元。
消息人士曾透露,由于华新的增发方案与此前迟迟得不到批复的方案除价格外并无不同,所以,华新方面曾经乐观的预计2007年底就可以完成增发事宜。而批复晚出具一天,华新的心就悬紧一天。毕竟,此次增发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华新水泥2008年的发展甚至其未来五年内的计划都会受到影响。
1月9日的一纸公告,让华新及其投资人的心最终放了下来。从决议到审核批准,华新外资控股案经历了将近700天。虽然华新水泥的增发方案最终获得了批准,但有水泥行业人士透露,此次增发的一波三折,让他们认为华新水泥有可能成为最后一家外资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而国家发改委工业司稀土建材处处长刘明此前在“水泥行业发展研讨会”上也曾明确向记者表示——在一定阶段内有可能不会再审批外资控股国内上市公司的项目。
虽然监管部门与企业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但对外资投资设限的原因双方的看法则并不相同。发改委方面称,对外资的控制,主要是因为外资收购国内企业的价格严重偏离市场公允值,在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前,国有企业很有可能被外资缩水吞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企业方面则认为,国家控制外资流入,其主要原因在于限制热钱的过分涌入,造成国内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过剩。但无论处于哪一种可能,华新水泥成为外资控股绝唱的说法似乎并非言过其实。
国外资本曲线入市
圣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上帝在这边关上了门,却在另一处开了窗。虽然直接注资上市公司,无论是资本难度还是政策难度都明显增大,但国外资本依然选择了“曲线救国”的方式继续渗透国内市场。
2007年12月6日,亚泰集团公告,公司拟出资27.43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吉林亚泰集团水泥投资有限公司,全面经营水泥产品开发投资业务,并将对亚泰集团所属水泥产业子公司的股权进行整合,将亚泰集团及所属子公司持有的所属水泥产业子公司的股权全部转让给吉林亚泰集团水泥投资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完成后,吉林亚泰集团水泥投资有限公司将直接持有所属水泥产业子公司的股权,成为所属水泥产业子公司的控股股东。有行业分析人员认为,吉林亚泰集团水泥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后,通过所属水泥产业子公司股权的整合,为亚泰集团与CRH实质性的合作提供了操作平台。而这种说法也得到了亚泰集团董事长的印证,他在此前参加“中国水泥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时向记者透露,成立吉林亚泰集团水泥投资有限公司为的就是给进一步与CRH合作铺平道路。此外,意大利水泥集团控股的CimentsFrangais也已于2007年6月以7000万美元收购陕西富平水泥厂,并计划进一步扩大对富平水泥厂的投资,投资额将达到1.7亿美元。
联合控制拥有上市公司核心业务的子公司,作为上市公司背后的隐性实际控制人,以及收购非上市公司或海外上市的民企,通过这些手段,国外投资人正在分享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市场。
资金短缺困扰行业发展
“举个例子来说吧,在十年前,你让华新拿出个一两千万还需要考虑考虑,现在这一两千万对华新来说不是小菜一碟么,而对于豪西盟来说花个一两个亿就像华新花个一两千万一样。”有人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描画出了国内水泥企业与国外水泥巨头的资金差距。
有业内人士曾指出,由于国外巨头可以牺牲其在全球市场的局部利益扶持发展中的市场,而国内企业只能依靠一个市场的发展满足自身发展,这就让国内企业与国外巨头之间竞争的起跑点存在落差。而随着华新水泥的花落豪西盟,意味着海螺水泥和冀东水泥将与拉法基、豪西盟、CRH三大国际水泥巨头直面竞争,而国内水泥龙头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压力。
根据2007年三季报显示,国内水泥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明显过高:华新水泥的资产负债率达到71.06%,海螺水泥、冀东水泥的这一数字则分别达到62.44%和63.58%。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已经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华新水泥给记者举了一个现实的例子。2007年5月,湖南的一家水泥企业登门寻求与华新合作,为其拥有的两条在建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寻求资金支持。华新水泥方面当时判断,这是一个绝佳的投资机会:第一,生产线正在建设之中,见效周期较短;第二,由于是已开工项目,对当地市场的供需关系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冲击。而就是因为手头资金有限,华新迟迟无法与该企业达成合作。后来,中材集团也介入了争夺,湖南这家水泥企业的董事长最终表态——我也不提价了,你们谁先把钱打到我帐上,我就跟谁合作。就这样,华新水泥错过了绝好的南下湖南的机会。
而业内人士指出,国内不少水泥龙头企业都有过类似因资金短缺错失投资机会的实例,而随着外资水泥企业的发展壮大,这样的情况还难免会继续发生。
“十字型”战略面临挑战
华新抛出的“十字型”发展战略,在湖南和河南的发展可能受到其他竞争对手的阻击。湖南、河南两省是今年各路水泥巨头的混战之地,华新水泥和中国建材都曾与湖南省内的各级政府签订过合作协议,在湖南的发展,双方赢面各半。反观河南市场,则是水泥业内难啃的一块硬骨头,不仅龙头企业轮番试探未果,同力、中联、天瑞这三家本土企业也几乎将当地市场瓜分殆尽,是否能够顺利拿下河南,即便是注满油料,华新也并无胜算。
至于对水泥上下游的延伸,开拓骨料市场将涉及到对矿山资源的占有,而整合混凝土市场则涉及到公司对原来的销售终端进行重新整合,由于目前国内搅拌站多为个体民营经营,市场集中度极低,可以预见的整合难度也相当大,短期内难见成效。应该说,华新开拓的这两部分市场还在播种期,几乎不会对其2008年的整体业绩造成影响。
企业价值并不等于净资产
有关豪西盟绝对控股华新水泥的采访历时一个多月,有一个词,反反复复出现在多个采访对象口中,他们中有官员、专家、企业管理人员,而他们对于这个词的态度和看法又不尽相同,有人视其为洪水猛兽,有人认为并无明显征兆,有人则更愿意将其理解为市场的选择。而记者注意到,这个词不仅仅出现在华新的增发案中,它几乎遍布所有国有企业与外资的合并案中。这个词就是——贱卖。
现在,似乎只要在外资合并案中套上“贱卖”的评价,就会成为业内外争论的焦点。从水泥业的华新并购案,到最近风头正劲的“东新恋”,关于国有资产是否被“贱卖”的争论比比皆是。
国家发改委建材稀土处处长刘明曾经提供给记者这样一组数据——有统计显示,最近10年来三大跨国水泥集团在全球各国水泥行业购并的33个案例中,吨水泥的购并价格平均为141美元,其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吨水泥购并平均价格范围在74-143美元。即便是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跨国水泥集团购并东南亚水泥企业出现的最低价格也在50美元左右,而对我国企业的并购成本有些甚至会更低。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足以点燃所有中国人的民族情感。
为防贱卖,政府就对外资一概说“不”了么?“我们从未给外资并购设置障碍!”刘明给予记者的回答显得大义凛然。而华新水泥历经两年的户籍变更史,似乎也在以另外一种陈述形式,向外界,尤其是外资企业透露着别样的讯息。
“贱卖国有资产”还是“设置民族主义保护门槛”?在上市公司引入境外投资人问题上难道只能做这样非此即彼的选择么?
“豪西盟认为中国政府害怕外资入市,而我告诉他,连米塔尔我们都不怕,更何况只有区域垄断能力的水泥业外资企业。”一位曾经在增发价格上与豪西盟有过几番博弈的业内专家向记者介绍道,国外企业在进行资产并购时,会运用6、7种方式对标的资产进行全面评估,其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物质性重置成本(企业的资产规模)和无形资产价值(市场前景),而中国企业在资本运作这方面的经验有限,仅以净资产为依据的并购重组案至今仍不断在上演。他随后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早在2005年,华北的一家水泥企业曾以注册资本为标的,让一家外资水泥巨头仅出资1亿多元就控制了其几十亿的水泥资产。“这样的亏,我们的企业不应该再吃了。”
根据国资委发布的《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其要求国有企业产权转让应当由第三方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交易价格不得低于评估结果的90%。按照国际惯例,对于一个企业的整体价值,最通用的评估方法为收益法。但由于它本身建立在模拟和假设的基础上,主观随意性较大,较易被人为操纵。因此,虽然中介机构出具了收益法和成本法两种评估报告,并购双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为普遍地采用成本法下的净资产值。而这样的做法仅仅是对企业现有价值的评估,企业未来的成长潜力却并未被考虑进去。
根据计算,此前世界第一大水泥企业拉法基斥资3.78亿人民币收购了四川双马大股东100%的股权,从而间接持有上市公司66.5%股份时,吨水泥收购价格仅为284元;而海德堡在入股冀东水泥陕西子公司后,曾欲出资13亿元收购冀东水泥29%股份,吨水泥收购价格也只有298元左右(该方案最终被否)。而国内水泥市场吨投资成本则在300元左右。
从这两笔收购案中不难看出,两大水泥巨头在中国进行并购时的定价只是单纯地依据了重建成本,而四川双马和冀东水泥的无形资产价值却并没有在收购价格中体现出来。尤其是对于冀东水泥的价值低估,甚至被业内人士认定为直接导致了海德堡的收购失败。
反观豪西盟的此次收购,华西水泥如以最低26.62元的价格向其增发1.6亿股,那么按照华新目前3420万吨的产能,豪西盟此次并购的吨水泥收购价格至少在380元以上。虽然相比拉法基的代价要高出了许多,但业内普遍认为这样的价格才与华新水泥优质的资产相匹配,毕竟四川双马是一个亏损企业,而华新则是一块优质资产。
“华新的增发提价既体现了华新的价值,同时也是中国水泥企业价值回归的标志。”诚如众多业内人士所言,水泥产业是资本集中度极高的行业,国内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资金压力,如何在这样的压力下,充分发掘企业价值,以合理的价格引入投资人需要的是一套完整的资产并购规制,从转让方式和确立公允价值两方面约束企业的并购行为,才能有效避免收购价格偏离公允价值的收购案的发生。而这一套体系的建立需要的是政府、行业、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
北上河南待考
华新水泥在湖南已经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已经在湖南境内形成了200多万吨的水泥产能,且在湘潭与湘钢的合作具备一定的地缘优势。而河南市场落后产能淘汰速度很快,未来的市场重点在于整合,目前已有多家水泥龙头对这块市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意欲进入河南市场的华新而言,华新未来将怎样迈开收购步伐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股权激励不足
公司地处长江中游,东达长江三角洲,西连重庆、三峡,南界江西、湖南,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具有承东启西、接南纳北的地理优势。同时公司拥有丰富的石灰石矿山资源,而该地区水泥需求的增长及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虽然豪西盟的先进管理和资金优势将让华新水泥迈上发展的新台阶,但值得注意的是,华新内部只有部分高管人员通过当初的内部职工股发行及部分年薪购股等形式拥有了公司股权,股权目前覆盖的范围很有限,目前的股权激励的缺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