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飞龙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电 话: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机:13863588378
传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联系人:韩经理
电 话: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机:13863588378
传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联系人:韩经理
废钢进口面临环保门槛
作者:admin 发布于:2017-11-6 4:56 Monday
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业的环保风暴,也刮到了进口废钢领域。
本报记者获悉,环境保护部最新发布了关于《进口废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环境保护管理规定(试行)》(下称《规定》)的通告:从2010年1月1日起,进口废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的企业和单位,除了在资质和程序上将遵守更为明确的规定,还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环保门槛要求。
其中,对于可以申请进口废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加工利用的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冶炼企业,《规定》除了明确要求其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符合国家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产业政策;具有加工利用进口废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的设施、设备、场地及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和措施,并符合国家或者地方相关标准、规范或者政策的要求之外,还要求企业做到在近一年内“环保三无”标准:
没有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对进口固体废物加工利用后的残余物进行了无害化处置;环境监测记录或者进口固体废物经营情况没有弄虚作假、或者不如实申报。
12月24日,业内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个新规较之前更加严格:“很多企业想做废钢进口,但其实限制条件不少。因为废钢进口的时候可能会掺杂很多有毒废物,好的废钢,尤其是来自美国、日本等国的,要特别小心。”
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废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价格格大幅下跌,一度跌到每吨仅180美元左右,这引发了国内废钢进口的一个小高峰。
来自张家港检验检疫局的统计显示,今年1~11月,张家港口岸共进口废钢335万吨,货值1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达598%和267%。
包括沙钢集团、丰立集团和浦项公司等废钢进口商都抓住这个机遇,瞄准行情,猛下订单,从日本、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大量进口废钢。与此同时,海运费一度走低、国内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市场因基础建设需求增加而活跃,也都成为废钢进口量激增的原由。
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业资深专家、原首钢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戴国庆也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的背景下,中国废钢使用量有加大的倾向。而在国际上,废钢使用水平远高于中国。据了解,目前,在欧盟和北美的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生产行业,废钢消费占粗钢的比例都大于50%,而我国的比例仅约14%。(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获悉,环境保护部最新发布了关于《进口废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环境保护管理规定(试行)》(下称《规定》)的通告:从2010年1月1日起,进口废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的企业和单位,除了在资质和程序上将遵守更为明确的规定,还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环保门槛要求。
其中,对于可以申请进口废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加工利用的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冶炼企业,《规定》除了明确要求其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符合国家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产业政策;具有加工利用进口废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的设施、设备、场地及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和措施,并符合国家或者地方相关标准、规范或者政策的要求之外,还要求企业做到在近一年内“环保三无”标准:
没有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对进口固体废物加工利用后的残余物进行了无害化处置;环境监测记录或者进口固体废物经营情况没有弄虚作假、或者不如实申报。
12月24日,业内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个新规较之前更加严格:“很多企业想做废钢进口,但其实限制条件不少。因为废钢进口的时候可能会掺杂很多有毒废物,好的废钢,尤其是来自美国、日本等国的,要特别小心。”
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废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价格格大幅下跌,一度跌到每吨仅180美元左右,这引发了国内废钢进口的一个小高峰。
来自张家港检验检疫局的统计显示,今年1~11月,张家港口岸共进口废钢335万吨,货值1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达598%和267%。
包括沙钢集团、丰立集团和浦项公司等废钢进口商都抓住这个机遇,瞄准行情,猛下订单,从日本、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大量进口废钢。与此同时,海运费一度走低、国内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市场因基础建设需求增加而活跃,也都成为废钢进口量激增的原由。
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业资深专家、原首钢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戴国庆也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的背景下,中国废钢使用量有加大的倾向。而在国际上,废钢使用水平远高于中国。据了解,目前,在欧盟和北美的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生产行业,废钢消费占粗钢的比例都大于50%,而我国的比例仅约14%。(21世纪经济报道)